- 登入
- 购物车{{shopingCartNum}}
- 简体中文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减少,当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时则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这将引起一系列症状,甚至导致进一步的器官病变,这一临床综合征被统称为贫血。
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红细胞的生成取决于三大因素: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及调节因子和造血原料。
造血细胞异常导致贫血
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缺陷,骨髓无效造血。
肿瘤放射或化学治疗造成造血细胞损伤。
各种肿瘤的骨髓转移均可造成骨髓有效造血细胞减少。
造血微环境及调节因子异常导致贫血
造血微环境为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增殖和成熟提供必需的条件和场所,但因其模拟的复杂性,目前无法知晓其在贫血中的确切意义。
目前已知各种造血调节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铁代谢调节因子hepcidin的分泌增多或减少均可导致贫血。
造血物质缺乏
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细胞贫血,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的缺乏导致细胞内DNA合成障碍。
铁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
缺铁的病因主要有:
铁摄入减少,如饮食不足,吸收障碍。
铁丢失过多,如胃肠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等各种导致慢性失血的疾病。
铁需求增加,如妊娠、哺乳及婴幼儿。
红细胞破坏过多
此类疾病共同特点是红细胞寿命缩短,称为溶血性贫血。主要由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因素导致。
失血
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急性失血主要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慢性失血才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不同系统的贫血症状
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
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
神经肌肉系统
头痛、头晕、耳鸣、晕厥、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可能与脑缺氧有关。
肌肉无力、易疲劳等肌肉组织缺氧的症状。
感觉异常是恶性贫血常见症状。
呼吸循环系统
呼吸、心率加快,活动后心悸、气短。
重度贫血时安静状态下也可出现气短、呼吸困难。
长期贫血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
消化系统
食欲缺乏、恶心、腹胀、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
泌尿生殖系统
少尿、多尿、低比重尿。
育龄期妇女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多、减少或闭经。
严重贫血可出现性功能减退。
内分泌、免疫系统
长期贫血会影响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胰腺功能。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
其他
贫血患者有时伴发低热,如无病因可寻,则可能与贫血的基础代谢升高有关。
不同病因的贫血症状
除上述贫血典型症状外,不同病因贫血可有各自典型症状。
缺铁性贫血
易出现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异食癖、吞咽困难或吞咽时有哽咽感是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
指甲可呈反甲或匙状甲。
缺铁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导致心理行为障碍,如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
巨幼细胞贫血
可同时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出现食欲缺乏、腹胀、便秘,部分出现舌炎、舌乳头萎缩,舌面呈牛肉样舌。
肢端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
溶血性贫血
急性血管内溶血可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痛及腹痛,出现浓茶色尿或酱油色尿(胆红素尿、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
慢性溶血表现为贫血、皮肤黄染(黄疸)、脾肿大。
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液恶性肿瘤
多数患者有发热(感染所致),及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内脏出血。
以病因机制和临床症候为依据,中医防治在贫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气血同补,健脾助运,补不碍滞,是中医调理血虚的基础,也是现代中医改善贫血的总则,贯彻于治疗的始终。
缺铁性贫血总体为虚,虚在脾胃与气血。因此,应遵照《灵枢·经脉篇》“虚则补之”治疗理论,以健脾和胃、双补气血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除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外,还要诊断导致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对应治疗,并适当补充有利于血液化生的中医或具有现代化补铁效果的血肉有情之品,如血红素铁、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
饮食
贫血患者可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合理安排膳食,改善食物的加工方法。
饮食推荐
增加富含微量营养素食物的摄入: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可提高动物性食品和富含维生素C水果、蔬菜在饮食中的比重,提高铁的吸收率。
饮食禁忌
去除抑制铁吸收的因素:注意避免高脂肪食物、豆浆、碱性食物、茶、咖啡、含鞣酸较多的蔬菜和水果、桃仁、杏仁、海带、胡萝卜等,以去除减少或抑制铁吸收的因素。
生活方式
建议孕妇每日补充铁剂和叶酸;不贫血孕妇采取间断性补充铁剂和叶酸。建议产妇产后6~12周单独口服铁剂,或者联合补充叶酸。
避免化学物质和药物的长期大量接触,如苯、除草剂、杀虫剂、长期染发等。
避免长期高能射线如γ射线、X射线的接触。
避免某些生物因素,如EB病毒、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HIV病毒感染。
贫血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不建议贫血患者献血。
避免使用抑制铁吸收的药物,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左旋多巴、甲状腺素、钙剂或镁剂、降低胃酸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遗传性疾病贫血患者准备生育时,建议至优生遗传门诊或类似门诊进行专业遗传咨询。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镰状细胞贫血等,不同疾病的遗传方式各不相同,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优生优育。
改善生活方式、注意合理饮食,具体见日常生活管理部分。
婴幼儿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品,如蛋类、肝等。
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定期查、治寄生虫感染。
孕妇、哺乳期妇女可补充铁剂。
育龄期妇女应防治月经过多。
做好肿瘤性疾病和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群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