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主要是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骨质疏松概述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主要是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哪些?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可以影响骨代谢。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无法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细胞被快速分解、吸收,骨量下降且流失加快,骨骼中空隙增加,形成骨质疏松。

老年性骨质疏松

首先,老年人性激素减少,刺激了破骨细胞的同时,抑制了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其次,衰老过程中,会出现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等现象,导致维生素D缺乏,慢性的负钙平衡等等,也会导致骨量及骨质的下降。

特发性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确,可能与骨代谢调节异常,比如骨吸收增加,或者青春期生长突然增加,骨量突增、骨形成和吸收的平衡被打破,又或者与孩子钙代谢异常有关。

继发性骨质疏松

主要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导致,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库欣综合征)、消化系统疾病(胃切除术后、肝胆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浆细胞病)、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影响(糖皮质激素、肝素、甲氨蝶呤、环孢素)等。

骨质疏松有哪些典型症状?

乏力

容易疲劳,劳累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甚至无法负重。

骨痛

以腰背部疼痛多见,也可出现全身骨痛。疼痛多为弥散性,没有固定的痛点。疼痛通常在姿势改变时、长时间行走后、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甚至出现活动受限。

脊柱变形

比如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可使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的压缩骨折,也会牵连到腹部脏器,出现便秘、腹胀等。

骨折

即脆性骨折,在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时容易出现骨折,好发于胸腰椎,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骨盆等部位。骨折发生后,再次骨折的几率明显提升。

特发性青少年型

除了比较典型的症状外,发病期间会突然生长停滞,容易多发骨折,之后疾病自然缓解。

骨质疏松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的应用

钙剂

充足的钙摄入可帮助获得理想骨量峰值,减缓骨丢失,维护骨骼健康。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

提倡尽可能通过膳食补钙,当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给予补充钙剂。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摄入钙为400mg,可每天再补充钙500~600mg。

碳酸钙含钙量高,吸收率高,也容易吸收,不过容易便秘;枸橼酸钙,含钙量低,但水溶性好,也不容易刺激胃肠道。补钙需适度,高钙血症的人禁用,过量补钙还会导致肾结石、心血管病。

维生素D

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强壮,同时应用钙剂和维生素D,可改善平衡、降低跌倒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调查显示,61%的绝经后女性存在维生素D的缺乏,而日光暴露不足、老年人,也都属于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酌情检测血清250HD水平,来了解维生素D营养状态,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

骨质疏松如何家庭护理?

行动不便者应选用拐杖等辅助工具,日常生活中小心谨慎,避免跌倒,预防骨折的发生。

应注意改变家居用品布局,在卫生间装把手,减少患者摔倒风险。

对于卧病在床者应多翻身,多擦洗,避免褥疮。

骨质疏松患者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重视钙、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者相当量低脂乳制品;深绿色叶菜、三文鱼或沙丁鱼、豆制品等;

充足日照:每日应尽可能暴露皮肤于日光下,每日15~30分钟,但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防止灼伤。

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咨询医生合适的运动处方,以提高机体敏捷度、力量、姿势平衡等,运动应当循序渐进,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宜。

骨质疏松病情需要日常监测哪些指标?

骨质疏松属于慢性疾病,治疗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治疗期间的检测也不容忽视。

检测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充足与否。

在药物首次治疗或改变治疗后每年、效果稳定后每1~2年重复骨密度测量,以检测疗效。

药物治疗会有相应的不良反应,应学会监测不良反应症状,掌握基本应对常识。

通过量表进行自我筛查和检测,但量表仅仅用于初筛,不作为诊断用(推荐两个量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

骨质疏松有哪些特殊注意事项?

骨质疏松因其初起症状较轻,病程较长,患者依从性较差,应按时服药,定期检查,不可大意。

骨质疏松怎么预防?

我国已将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了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内容,所以应当积极重视骨密度测试。

生活中通过运动、饮食补钙、充足日晒等方式,避免缺钙和钙质流失。

围绝经期女性,应积极防治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