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体液潴留等。因临床主要表现为组织、器官循环淤血,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心功能不全(cardiac dysfunction)或心功能障碍含义更广泛,当心功能不全出现临床症状时即称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概述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体液潴留等。因临床主要表现为组织、器官循环淤血,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心功能不全(cardiac dysfunction)或心功能障碍含义更广泛,当心功能不全出现临床症状时即称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哪些?

原发性心肌损害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炎症、免疫性反应(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遗传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等引起的心肌损害。

继发性心肌损害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亢)、系统性浸润性疾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结缔组织病、心肌毒性药物损害等引起的心肌损害。

心脏负荷过重

主要指可导致心脏负荷过重疾病,这些疾病会使心脏、心肌通过改变自身结构的方式,来满足心脏泵血需求,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心脏的代偿能力是有限的,时间长了,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心肌结构、功能会失去代偿能力,继而发生心衰。

压力负荷过大

见于高血压、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

容量负荷过大

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血管病、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等。

心室前负荷不足

见于二尖瓣狭窄、心脏压塞、限制性心包病、缩窄性心包炎等病,

心力衰竭有哪些诱发因素?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了解诱发因素可减少心力衰竭的急性发病。

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感染可以加重肺循环淤血。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常见,各类快速型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全身血液容量增加:输液过多、过快,高盐饮食等。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妊娠后期、分娩、暴怒等。

治疗不当:不当停用利尿药、降血压药等。

其他: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冠心病患者并发心梗等。

心力衰竭有哪些典型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常见,且常可继发右心衰竭,即发展为全心衰竭。

呼吸困难

症状由轻到重分别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重体力劳动时有呼吸困难,休息后可以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晚上突然憋醒并迅速坐起,需要30分钟或更长时间方能缓解;端坐呼吸,即患者平卧几分钟就会感到呼吸困难,只能坐起来呼吸;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具体可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伴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痰,患者还会出现大汗淋漓、烦躁、口唇发绀等。

咳嗽、咳痰、咯血

肺淤血时肺泡、支气管黏膜受刺激,患者可有咳嗽,一般咳白色泡沫状痰,偶有血丝。

乏力、头晕、心慌、运动量减低

器官、组织血供不足,心率加快所致。

少尿及肾损害症状

因肾血流量减少而出现少尿,长期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右心衰竭

颈部静脉血管充盈、怒张:右心衰最早的征象。

消化道症状:胃肠道淤血导致腹胀、厌食、呕吐等。

呼吸困难:右心室扩大影响左心室舒张,肺淤血所致。

水肿:首先出现双足、双腿水肿,向上逐渐蔓延至全身。

胸水和腹水:体循环淤血导致。

全心衰竭

全心衰竭见于心脏病晚期,病情危重,可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各个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的相关症状,如四肢发冷、头晕、少尿等。

因左心衰竭发展成为全心衰竭的患者,呼吸困难等可能反而有所减轻,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而是加重的表现,患者及家属应高度重视。

急性心力衰竭

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强迫坐位、大汗、面色灰白、口唇发绀、烦躁,同时不断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极重者可有神志模糊。发病时还可有血压一过性升高,若未缓解可发生休克。

心力衰竭急性期如何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加重时,患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休克、晕厥甚至心脏骤停,可威胁患者生命。此时,医生会优先控制患者症状、尽可能保护患者重要器官功能、改善预后。

家庭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发生急性心衰或心衰突然加重,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在家中可参考如下步骤进行施救:

施救者需保持冷静,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急救;

抬高患者上躯干(半卧位或高坐位),双腿下垂;

有条件者立即给患者吸氧;

把患者胸前衣物剪开或敞开,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对患者进行安抚镇静;

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心力衰竭如何进行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需根据个人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建议患者于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心力衰竭在中医证候中的基本特征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常伴有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常伴有痰、饮等,常在感冒、劳累时加重。

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在不同疾病阶段,治疗上也有所不同。在心衰急性加重期,治疗要求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以治本,并要加强利水、活血、化痰等;在心衰慢性稳定期需要益气、养阴,温阳固本,然后配合活血化瘀、利水化痰等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饮食

清淡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

建议低盐、低脂饮食,尤其需可限制钠盐摄入量,轻度心衰患者每日吃盐控制在5~7克,中重度心衰患者控制在5克以内。

适当限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或需要限制饮水量,建议听从主治医生意见。

运动

对于急重症患者应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可高坐位或半卧位休息,但家人应帮助患者多做被动运动,以预防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压疮等。

病情稳定时可进行适当运动,但具体运动计划务必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个性化制定,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注意调节心情,切忌情绪波动过大。

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其他慢性疾病时,要规律服药、积极治疗。

心力衰竭有哪些特殊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对于心衰患者的长期管理非常重要。切忌不能因自觉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或用保健品替代药物,服药治疗期间应掌握并牢记各种药物的服用量、服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恢复期间如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时,务必及时就诊。

心力衰竭怎么预防?

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时,需及早治疗。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适时增减衣物,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

需注意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适度运动、不熬夜、清淡饮食等。

日常注意纾解压力,避免情绪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