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购物车{{shopingCartNum}}
- 简体中文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是由主动脉管壁内膜出现破口,血液由此进入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逐渐延伸剥离主动脉的内膜和中膜引起的。病变部位的主动脉腔被内膜片分隔成真腔和假腔,真、假腔之间可以相通或不通,血液在其间流动可能形成血栓。
临床分期
根据病程的长短,主动脉夹层可分急性期(≤14天)、亚急性期(15天~90天)、慢性期(>90天)。
解剖分型
DeBakey分型
I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夹层累及大部分或全部胸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降主动脉、腹主动脉。
Ⅱ型: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少数可累及主动脉弓。
Ⅲ型:原发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端,夹层局限于胸降主动脉者为IIIa型,同时累及腹主动脉者为IIIb型。
Stanford分型
夹层累及升主动脉者为Stanford A型,仅累及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者为Stanford B型。
孙氏细化分型
在Stanford分型的基础上做了更详细的分型,可反映主动脉夹层的病变程度和预后,指导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
不典型变异
主动脉管壁内血肿(IMH)
与典型的主动脉夹层不同在于,IMH不存在主动脉内膜破口,但IMH可继发主动脉夹层,二者病程相似,治疗原则也基本相同。
透壁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一种局灶性病损,位于主动脉管腔内膜表面。其自然病程多变,容易继发主动脉夹层或穿孔。
由于年龄增长等各种原因,主动脉血管壁可出现顺应性下降,也就是俗话说的血管弹性变差。此时血管内的血流对管壁造成的压力也会增大,从而进一步损伤血管壁,使主动脉血管内壁出现破口。血液从破口流入血管壁,最终形成主动脉夹层。
大部分患者以急性发作的剧烈胸痛起病。疼痛性质多为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通常持续而难以忍受,吗啡等阿片类止痛药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疼痛的主要部位与夹层发生的部位有关:
夹层病变累及近端升主动脉时主要表现为前胸痛,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时则可出现颈、咽及下颌部疼痛;
夹层位于降主动脉时多表现为肩胛区疼痛,腹主动脉夹层形成可引起后背、腹部及下肢疼痛;
若疼痛出现迁移,则提示夹层进展;
若出现下肢疼痛,则提示下肢动脉可能受累。
出现可疑症状、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应迅速送入心脏监护病房,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保证大便通畅;
严密监控患者生命体征并给予吸氧维持;
血流动力学参数不稳定的患者要随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
急性Stanford A型AD一经发现,应进行紧急外科手术治疗。
急性Stanford B型AD主要通过药物镇痛、降压、降低心室收缩力及心率治疗后,一般即可出院。
Stanford A型常累及心脏,夹层病变容易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造成急性左心衰;
夹层病变造成冠状动脉开口受累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无名动脉或左颈总动脉受累时,患者可能会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出现晕厥、失语、嗜睡、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及对侧偏瘫等表现;
夹层病变累及腹主动脉干或肠系膜动脉时,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黑便或血便等症状;
夹层病变累及肾动脉时,患者可出现腰痛、血尿、少尿、无尿、严重高血压甚至急性肾衰竭;
夹层病变累及下肢动脉时,患者可出现疼痛、无脉甚至缺血坏死等急性缺血症状。
常见术后并发症有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卒中、脑出血、肾衰竭、出血、感染、内漏和软瘫或截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等,需根据并发症严重程度积极处理。
及时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患者仍需终身接受降压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30mmHg,药物仍首选β受体阻滞剂,且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定期复查。
部分患者手术后可能出现吻合口漏、假性动脉瘤等情况,需再次手术干预。有文献报道,降压治疗控制收缩压<120mmHg可显著降低远期再次手术概率。
高血压患者,尤其是高血压患病时间较长、有家族危险因素、合并有免疫性血管病变的患者,应该警惕发生主动脉夹层,定期体检有可能提前发现,最为根本的预防方式还是持续、稳定地控制血压水平。